馬牛風
基本解釋
(1).馬牛奔逸。語出《書·費誓》:“馬牛其風。” 蔡沉 集傳:“馬牛風逸。” 宋 蘇轍 《汝南示三子》詩:“飲食粗便魚稻足,音塵不隔馬牛風。” 明 孫仁孺 《東郭記·戰必勝》:“ 齊 人煞誕,馬牛風不及邊關,無端侵越我江山。” 清 周亮工 《送季介庵呂素巖北還》詩:“雪里難尋鴻雁跡,塵中誰辨馬牛風。”
(2).無關系,不相干。 宋 楊萬里 《謝張子儀尚書寄天雄附子百果十包》詩:“今古交情市道同,轉頭立地馬牛風。” 元 關漢卿 《謝天香》第三折:“色緣有深意,誰謂馬牛風?” 清 王韜 《臆譚·簡輔》:“今相臣之去就廢置,若無預乎草野之休戚,并不繫乎朝廷之重輕,在民若馬牛風,在朝若九牛毛。”參見“ 風馬牛不相及 ”。
成語(Idiom):馬牛風
發音(Pronunciation):mǎ niú f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追求大而無當的風格或氣勢,形容浮夸、夸大其詞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牛風這個成語源自于《莊子·外物》:“驥之為子,當其母,生而不馬;黃之為子,當其母,生而不黃;干之為子,當其母,生而不干。無馬、無黃、無干,故曰馬牛風。”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們追求大而無當的風格或氣勢,形容浮夸、夸大其詞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馬牛風多用于貶義,形容夸夸其談、言過其實的行為。常常用來形容一些人在宣傳、演講或寫作中夸大事實、虛構事實,給人以不真實的感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外物》中的故事是莊子用來形容人們追求虛幻、不切實際的風格和氣勢。馬牛風一詞源于此,成為了形容浮夸行為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三個單字組成,分別是“馬”、“牛”和“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充滿了馬牛風,完全沒有實際可行性。
2. 這篇文章寫得太馬牛風了,沒有任何可信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把馬牛風想象成一場盛大的表演,有著夸張的馬和牛,以及狂風大作,形成了一個浮夸的場景,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夸大其詞相關的成語,如“夸夸其談”、“畫蛇添足”等,加深對該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作文寫得很馬牛風,充滿了夸張的描述。
2. 初中生:這家店的廣告太馬牛風了,根本不能相信。
3. 高中生:這個政治演講充斥著馬牛風,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內容。
4. 大學生:這個公司的宣傳簡直就是一場馬牛風,完全沒有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