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民
成語(Idiom):痹民(bì mín)
發(fā)音(Pronunciation):bì mí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統(tǒng)治者不關心民生疾苦,對百姓冷漠無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痹民是由“痹”和“民”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痹指癱瘓,民指百姓,痹民的含義是指統(tǒng)治者對百姓的困苦和苦難漠不關心,猶如癱瘓一般。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統(tǒng)治者對百姓的冷漠無情和漠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痹民一詞常用于描述統(tǒng)治者對待百姓不關心、冷漠無情的情況。可以用于批評政府對民生問題的不重視,或者形容某些領導對下屬或普通民眾的冷漠態(tài)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痹民的故事起源于《左傳》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魯國國君魯昭公患病,但他的臣子們卻因為爭權奪利而忽略了他的病情。魯昭公因此感到非常失望和傷心,他用“痹民”來形容自己的臣子們對待他的態(tài)度,表示他們對他的病情一點也不關心,猶如癱瘓一般。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痹民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的領導層完全痹民,對百姓的生活困境視而不見。
2. 統(tǒng)治者應該關心民生,而不是對百姓痹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成語分解為兩個字來記憶,痹指癱瘓,民指百姓,痹民的意思就是統(tǒng)治者對百姓的困苦疾苦漠不關心,猶如癱瘓一般。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統(tǒng)治者與百姓的關系,以及現(xiàn)代社會中政府和民眾之間的互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總是對我們的問題痹民,從來不回答我們的提問。
2. 初中生:政府對貧困地區(qū)的教育問題完全痹民,導致很多孩子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3. 高中生:領導層對環(huán)境污染問題痹民,導致我們的城市越來越不宜居。
4. 大學生:政府應該更加重視農民工的權益,而不是對他們痹民。
以上是關于成語“痹民”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