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
基本解釋
(1).天體的運行。《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孔穎達 疏:“行者,運動之稱……天行健者,謂天體之行晝夜不息,周而復始,無時虧退。” 唐 韓愈 《重云李硯疾贈之》詩:“天行失其度,陰氣來干陽。重云閉白日,炎燠成寒涼。”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夫天行不能無歲差,況鬼神乎?”
(2).任自然而行。《莊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郭象 注:“任自然而運動。”
(3).猶天命。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二章:“談命運者僅付天行,信因果者只嗟劫數。”
(4).指流行病。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廣知》:“船底苔,療天行。” 元 無名氏 《凍蘇秦》第二折:“又誰知遇天行染了這場兒病疾,險些兒連性命也不得回歸。”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千金藤》:“﹝千金藤主治﹞霍亂中惡、天行虛勞瘧瘴。”《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 柳宣教 感天行時疫病,無旬日而故。”
成語(Idiom):天行(tiān xíng)
發音(Pronunciation):tiān x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自然界中天體運行的規律,也用來形容事物按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天行”源自于《莊子·天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意為天體運行有一定的規律,不會因為人的善行而停止,也不會因為人的惡行而消失。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事物按照自然規律發展,不受人的意志所左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自然界的規律、事物的發展過程等。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行為符合自然規律,不違背道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天行”源自于莊子的哲學思想。莊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他的思想強調人應該順應自然,不要過分干預自然的運行。他認為天體的運行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的,不會因為人的行為而改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天行的結構為主謂式,天為主語,行為謂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大自然的規律是天行地動,人類應該尊重自然。
2. 事物的發展是按照天行的規律進行的,我們無法改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天行”與自然界的規律聯系起來,想象天體運行的場景,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莊子的哲學思想,了解他對自然、人性、道德等方面的觀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夜晚的星空中,我們能看到天行的景象。
2. 初中生:人類應該順應自然,不要違背天行的規律。
3. 高中生:歷史的進程是按照天行的規律進行的,我們無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