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雩
基本解釋
古求雨祭名。《禮記·月令》:“﹝仲夏之月﹞大雩帝,用盛樂。” 鄭玄 注:“雩,吁嗟求雨之祭也。”《公羊傳·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其夏旱雩祀,謂之大雩。”
成語(Idiom):大雩
發音(Pronunciation):dà y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大規模的祭祀活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雩是古代中國的一種重大的祭祀儀式,用于祈求豐收和國家安寧。它是指國家或地方政府組織的一種集體祭祀活動,通常在豐收或重要的歷史時刻舉行。大雩的規模龐大,參與者眾多,祭祀的對象通常是神靈或祖先。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大雩一詞在現代漢語中用得較少,但可以用于形容一些盛大的集體祭祀活動,或者用來比喻一種莊重而隆重的儀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大雩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商朝時期。商朝的君王相信通過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可以祈求神靈的保佑,使國家繁榮昌盛。因此,大雩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國家儀式,被后來的朝代所繼承和發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大雩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大”表示規模龐大,而“雩”表示古代的祭祀活動。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今年的豐收大雩慶典將在下個月舉行。
2. 這個國家每年都會舉行大雩祭祀,以祈求國家繁榮昌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大雩”與大規模的祭祀活動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莊重而隆重的儀式,人們穿著盛裝,齊聚一堂,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對中國古代的祭祀文化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類似的祭祀活動,如大祭天、大祭地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學校舉行了一次大雩祭祀活動,祈求學業進步。
2. 初中生:我參加了一次大雩慶典,看到了很多古老的祭祀儀式。
3. 高中生:大雩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的祭祀活動,代表著國家的團結和繁榮。
4. 大學生:在中國的一些地方,人們仍然保留著舉行大雩祭祀活動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