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袞
基本解釋
(1).上公之命服。袞,古代帝王、上公的禮服。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 丁晉公 、 馮魏公 ,位三公侍中,而未嘗冠貂蟬。 杜祁公 相甫百日,當 慶歷 四年郊祠,貂冠公袞,又升輅奉冊,改諡諸后。”
(2).指三公一類的顯職。 宋 范仲淹 《祭呂相公文》:“謹致祭於故相贈太師令公 呂公 之靈……憂勞疾生,辭去臺衡,命登公袞,以養高年,如處嘉遁。” 宋 王安石 《賀留守太尉啟》:“伏維留守太尉,朝廷偉材,宗廟貴器,華問既大,寵祿用光……將壇之拜既崇,公袞之歸豈晚。”
成語(Idiom):公袞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gǔ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品德高尚,言行正直,不為私利所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袞是一個古代的姓氏,后來被用來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言行正直,不為私利所動。公袞的含義是公正、正直、廉潔,形容一個人在言行上充滿正義和誠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袞這個成語常用于贊美和表揚一個人的品德高尚。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處理事務時一絲不茍,兢兢業業,不受私心驅使,一心為公。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為了私利不擇手段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袞是一個古代的姓氏,最早出自《左傳》。相傳,公袞是公族的后裔,他的祖先公伯寮是周朝時期的一位賢臣,他有一個兒子叫公袞。公伯寮以廉潔公正著稱,他的兒子公袞也繼承了他的品德,成為了一個仁義正直的人。后來,人們用公袞來形容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言行正直,不為私利所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袞是一個雙音節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以公袞的形象示人,為人處事充滿正義和誠實。
2. 這位領導干部廉潔奉公,為人民利益而努力,真是一位公袞之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公袞這個姓氏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想象一個姓公袞的人,他的品德高尚,言行正直,不為私利所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相關的成語來擴展對公袞的理解,如“公正無私”、“公平正義”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公袞之士,不欺負同學,不作弊。
2. 初中生:我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個公袞之士,為社會做出貢獻。
3. 高中生:在競選班長時,我會以公袞的形象來展示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應該以公袞的標準要求自己,做到誠實守信,不為私利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