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逐
基本解釋
匈奴 官名尸逐骨都侯的省稱。 漢 班固 《封燕然山銘》:“斬溫禺以釁鼓,血尸逐以染鍔。”
成語(Idiom):尸逐(shī zhú)
發音(Pronunciation):shī z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尸體被追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死者的尸體被追逐,形容罪犯被追捕或者災禍無處逃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罪犯被警察或法律機構追捕,或者形容逃避不了的災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尸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十二年》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叫申生的人殺了自己的父親,然后逃到了衛國。衛國的人追捕申生,但申生卻逃到了魯國。魯國的人追捕申生,但申生又逃到了晉國。晉國的人追捕申生,但申生最終還是被追捕到并受到了懲罰。這個故事形象地描繪了尸體被追逐的場景,后來就演變成了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罪犯已經到了尸逐的地步,再逃也無濟于事。
2. 沒有人能夠逃脫尸逐的命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尸逐這個成語與逃避和追捕的場景聯系起來,想象一個逃犯被警察追捕的情景,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尸逐相關的成語,如“尸位素餐”、“尸山血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我在游戲里追逐著尸體,感覺非常刺激。
2. 初中生(13-15歲):電影里的那個罪犯逃到了很多地方,但最終還是被尸逐到了法庭。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小說講述了一個罪犯被尸逐的故事,引發了我對法律和正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