宂食
基本解釋
亦作“冗食”。1.謂冗吏因事留外內朝,由公家供食。《周禮·地官·槀人》:“槀人掌共外內朝宂食者之食。” 賈公彥 疏:“宂,散也。外內朝上直諸吏謂之宂吏,亦曰散吏,以上直不歸家食,槀人供之,因名宂食者。”
(2).謂由公家供給廩食。《漢書·成帝紀》:“避水它郡國,在所冗食之。” 顏師古 注引 文穎 曰:“冗,散也。散廩食使生活,不占著戶給役使也。”參見“ 宂吏 ”。
(3).吃閑飯。亦指坐食官祿的人。《后漢書·劉瑜傳》:“今女嬖令色,充積閨帷,皆當盛其玩飾,宂食空宮,勞散精神,生長六疾。”《資治通鑒·漢桓帝延熹八年》:“宂食空宮。” 胡三省 注:“無事而食,謂之宂食。” 唐 陸贄 《策問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制》:“朕屢延卿士,詢訪謀猷,至乃減冗食之徒,罷不急之務。”《新唐書·李石傳》:“陛下節用度,去宂食,簿最不得措其姦,則百司治。”《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天禧二年》:“軍額漸多,農民轉耗,近準詔已住召募,或斥去疲老,則宂食漸少。”
成語(Idiom):宂食(mǐn shí)
發音(Pronunciation):mǐn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以敬畏之心對待神靈,表達對神靈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宂食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宂(mǐn)是古代祭祀時用來遮擋神像的幕帳,食(shí)指祭祀。宂食的含義是人們在祭祀時,以虔誠和敬畏之心對待神靈,表達對神靈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宂食常用于形容人們對神靈的敬畏之情,或者形容人們以虔誠的心態對待事物。在宗教儀式、祭祀活動、廟宇香火等場景中,可以使用宂食來形容人們的虔誠和敬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宂食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庚桑楚》一章中。據傳,莊子的父親去世后,莊子并沒有舉行盛大的葬禮,而是以宂食的方式表達對父親的敬意。這個故事傳承下來,宂食成為了一種表達對神靈的敬畏之情的形容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宂食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宂(mǐn)是形聲字,它的字義與音義有關,表示遮蔽、掩蓋的意思;食(shí)是指祭祀的動作。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祭祀儀式上,人們都以宂食的心態對待神靈。
2. 他對待工作的態度就像宂食一樣,非常虔誠和敬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宂食拆分為宂和食兩個字,宂可以聯想到遮蔽、掩蓋的意思,而食可以聯想到祭祀的動作。通過將兩個字的意義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宗教文化和祭祀儀式,以及其他與宂食相關的成語,例如“宂然不動”、“宂然無動于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寺廟里看到了很多人宂食,他們都非常虔誠。
2. 初中生:在祭祀祖先時,我們要以宂食的心態對待,表達對祖先的敬意。
3. 高中生:他對待學業的態度就像宂食一樣,非常認真和敬畏。
4. 大學生:在參觀古廟時,我看到了許多人以宂食的心態祭拜神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