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寇
基本解釋
遭到侵犯。《史記·蘇秦列傳》:“夫 燕 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 趙 之為蔽其南也。”《史記·蘇秦列傳》:“ 秦 趙 相斃,而王以全 燕 制其后,此 燕 之所以不犯寇也。”
成語(Idiom):犯寇(fàn kòu)
發音(Pronunciation):fàn kò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抵抗外來侵略者,保衛家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犯寇是指抵抗外來侵略者,保衛家園的意思。寇,指的是敵人、侵略者。犯寇意味著勇敢地抵抗敵人的入侵,保衛自己的國土和人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犯寇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愛國主義精神和抵抗外敵的行為。可以用于描述個人或國家在面對困難和危險時,勇敢地站起來抵抗并保護自己的利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犯寇這個成語起源于《左傳·成公十四年》。公元前544年,魯國被鄰近的齊國侵略,魯國公子成父率領魯軍勇敢地抵抗齊國的侵略,最終成功保衛了魯國。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壯舉,創造了成語“犯寇”。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犯寇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犯”和“寇”兩個字組成。其中,“犯”是動詞,表示抵抗、迎戰;“寇”是名詞,指敵人、侵略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犯寇,堅決抵抗日本侵略者。
2. 這個勇敢的士兵為了保衛家鄉,毅然犯寇,奮勇殺敵。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犯寇”與保衛家園的意義聯系起來記憶。想象自己是一個勇敢的戰士,為了保衛家鄉而奮勇犯寇,抵抗敵人的入侵。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抵抗外敵有關的成語,如“抗敵”、“保家衛國”等,以豐富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像英雄一樣,勇敢地犯寇,保護我們的家鄉。
2. 初中生:在歷史上,許多英雄犯寇,為了保衛國家而英勇戰斗。
3. 高中生:犯寇不僅僅是對外抵抗侵略,還可以指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的勇敢面對和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