詬訾
成語(Idiom):詬訾(gòu zī)
發(fā)音(Pronunciation):gòu z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責、批評他人的過錯或缺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詬訾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用于表示對他人的過錯或缺點進行指責和批評。它強調了對他人的不滿和不贊同之情,通常用于表示對他人行為的不滿或錯誤的批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詬訾常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用來表達對他人行為的不滿或錯誤的批評。它可以用于形容個人的行為、態(tài)度、言論等方面的錯誤或缺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使用詬訾來指責他人的不負責任、不誠實、不公正等不良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詬訾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準書》中,是由中國古代史書《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創(chuàng)造的。故事講述了一位叫做詬子的人,他以詬譏他人為樂。他對人們的過錯和缺點進行無情的批評和指責,以此來顯示他的才華和智慧。因此,人們用“詬訾”來形容對他人的過錯和缺點進行指責和批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詬訾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詬”是動詞,表示指責、批評;“訾”是名詞,表示他人的過錯或缺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詬訾別人的缺點,卻從不反省自己。
2. 我們應該以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他人的錯誤,而不是一味地詬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詬訾”拆分為“詬”和“訾”來記憶。其中,“詬”可以聯想到“夠”,表示滿足不了,而“訾”可以聯想到“子”,表示對他人的指責和批評。通過將這兩個部分結合在一起,可以更容易地記憶和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批評和指責相關的成語,例如“指鹿為馬”、“當局者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經常詬訾我們的作業(yè),讓我們更努力學習。
2. 初中生:他總是詬訾別人的缺點,卻不愿意改正自己的錯誤。
3. 高中生:在辯論賽中,他用詬訾對手的觀點,展示了自己的辯論技巧。
4. 大學生:我們應該以建設性的方式批評和指責他人,而不是簡單地詬訾他們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