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利
基本解釋
利息。對本金而言。 宋 蘇軾 《論積欠六事狀》:“其產業估納入官,以所收子利,準折欠數,候足給還。”
成語(Idiom):子利
發音(Pronunciation):zǐ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個人的小利益或私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子利是由“子”和“利”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子”是指個人,也可以指小的、微小的;“利”則是指利益。子利的基本含義是指個人的小利益或私利,強調個人的短期利益而忽視整體利益或長遠利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子利常用于貶義,用來批評那些只顧自己利益而不顧大局的人。它可以用來形容個人的狹隘、自私、短視行為,也可以用來警示人們要注重整體利益,遠離個人小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子利的故事起源于《史記·劉敬傳》中的一個故事。劉敬是漢朝時期的一個官員,他在處理一起案件時,為了個人私利而不顧公義,最終被人揭發。這個故事被用來形容個人只顧自己利益而不顧大局的行為,進而形成了成語“子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子利”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子”和“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只顧自己的子利,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2. 這種只追求眼前小利的行為是短視的表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住“子利”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小孩子(子)拿著一把利劍(利),專注地追求自己的小利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大公無私”、“利益”等,來更全面地了解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關系。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會為了自己的子利而欺負別人。
2. 初中生:我們要學會權衡利弊,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子利。
3. 高中生:政治家應該以國家的利益為重,而不是只追求個人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