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史
基本解釋
諸侯掌典禮之官。《儀禮·既夕禮》:“公史自西方東面,命毋哭。” 鄭玄 注:“公史,君之典禮書者。” 賈公彥 疏:“案《周禮》大史小史皆掌禮,則諸侯史亦掌典禮可知。”
成語(Idiom):公史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s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正的歷史,真實的歷史記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史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公”和“史”。其中,“公”意為公正、公平,表示事物的公共性質;“史”意為歷史,表示過去的事件或記錄。公史的意思是指真實的、公正的歷史記錄,強調歷史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史這個成語常用于討論歷史的可信度和真實性,也可以用來指代真實的歷史記錄。在社會科學研究、歷史教育和文化傳承等領域中經常使用公史這個成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歷史學理論。在古代,歷史記錄往往由官方編纂,以宣揚君主的功績和美化歷史。然而,隨著歷史學的發展,人們開始強調歷史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反對將歷史記錄用作政治宣傳工具。因此,公史這個成語就產生了,并成為描述真實歷史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史由兩個字組成,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歷史學家的責任是編寫公史,而不是為某個政治集團服務。
2. 我們應該相信公史,而不是被篡改的歷史版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公史的發音與“公事”相聯想,表示公正的歷史是一項重要的公事,需要被認真對待和維護。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歷史學感興趣,可以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學理論和史學家的思想,以及現代歷史學的發展和方法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相信公史,不要相信網上的謠言。
2. 初中生: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很多公史,了解了真實的歷史事件。
3. 高中生:在寫歷史論文時,我們要引用權威的公史資料,提高論文的可信度。
4. 大學生:作為歷史專業的學生,我們要學會批判性地閱讀公史,思考歷史的多維性和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