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
成語(Idiom):羔羊(gāo yáng)
發音(Pronunciation):gāo y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年幼無知、易受欺騙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羔羊是指剛出生的小羊,年幼無知,容易受到其他動物的攻擊或欺騙。在成語中,羔羊常用來比喻年輕人或無知者容易受到欺騙,缺乏自我保護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羔羊一詞常用于貶義,形容某人容易上當受騙、易受欺負。可以用來形容年輕人在社會經驗和智慧方面的不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羔羊”來源于《詩經·小雅·鶴鳴》:“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這句詩意味著羔羊的皮毛白如絲綢,象征著純潔無暇。由于羔羊年幼無知,容易受到攻擊和欺騙,因此,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年輕人或無知者容易受騙。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羔羊是一個名詞短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小孩太羔羊了,別人說什么他都信。
2. 年輕人要多學習,不要太羔羊,容易吃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羔羊”與“年幼無知”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剛出生的小羊羔,它容易受到攻擊和欺騙。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故事、寓言或文學作品來加深對成語“羔羊”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魚肉”,“傻羊”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太羔羊了,被同學騙了很多糖果。
2. 初中生:她太羔羊了,居然相信了那個騙子的謊言。
3. 高中生:年輕人要多經歷一些,不要太羔羊,容易受騙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