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事變
基本解釋
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帝國主義借口保護僑民,出動海軍陸戰(zhàn)隊數千人向上海閘北、江灣、吳淞等地進攻。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率部奮起抵抗。中國共產黨領導上海各界人民積極支援前線。中國守軍在吳淞地區(qū)激戰(zhàn)月余,使日軍死傷萬余人。3月初,日軍在太倉瀏河登陸。守軍腹背受敵被迫撤退。在英、美、法、意等國的調停下,5月5日,國民黨政府和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zhàn)協(xié)定》。
成語(Idiom):一二八事變
發(fā)音(Pronunciation):yī èr bā shì b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一二八事變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軍在中國東北的沈陽發(fā)動的一次軍事侵略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二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重要事件之一。當時,日本軍隊以“中國東北鐵路爆炸”為借口,發(fā)動了對中國東北的侵略行動。這次事變標志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二八事變常用于歷史教育、研究和討論中,用來描述日本侵略中國的行為和事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一二八事變是根據事件發(fā)生的日期而得名。其中,“一二八”表示9月18日。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一二八事變是一個由“一”、“二”、“八”和“事變”四個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一二八事變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2. 我們應該銘記一二八事變,警惕歷史的悲劇再次重演。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數字“一二八”與日期“9月18日”進行關聯(lián)記憶,同時了解該事件的歷史背景和重要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一二八事變的詳細歷史背景、影響和后續(xù)發(fā)展,以及其他與中國近代歷史相關的事件和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學習了一二八事變,知道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
2. 初中生:老師講了一二八事變的故事,讓我們明白了中國歷史上的痛苦和抗爭。
3. 高中生:一二八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對中國社會和國家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