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士
成語(Idiom):吏士(lì shì)
發音(Pronunciation):lì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吏、士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吏士是由“吏”和“士”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吏”指官府中的官吏,主要負責管理和執行法律;“士”指士人,即有學問、修養較高的人。吏士合在一起,表示官吏和士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吏士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官員和士人的身份,也可以用來指代官場和知識界的人士。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吏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當時,君主周公要任命一個賢能的人擔任官職,于是他派人在宮廷中尋找。有一天,周公在宮廷中遇到了一個穿著樸素,舉止文雅的年輕人,他的名字叫做士。周公認為他具備了擔任官職的條件,于是就任命他為吏。從此以后,人們就用“吏士”來形容官吏和士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吏士是一個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官員身兼數職,既是吏士,又是學者。
2. 他出身官宦世家,算得上是一位吏士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記憶成語“吏士”的方法是將“吏”和“士”兩個字分別與官吏和士人聯系起來。可以想象一個穿著官服的人(吏)和一個讀書人(士)一起走在一起,形象生動地展示了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官場和知識界相關的成語,如“官官相護”、“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爸爸是一個吏士,他每天都要去辦公室工作。
2. 初中生:我們學校的班主任是一位吏士,她管理班級非常嚴格。
3. 高中生:我將來想考上大學,成為一名吏士,為國家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