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正
基本解釋
允當平正。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上·安世高》:“﹝ 世高 ﹞先后所出經論,凡三十九部,義理明析,文字允正。”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六:“臣聞 堯 舜 優游巖廊之上,亦萬機允正。”
成語(Idiom):允正
發音(Pronunciation):yǔn zh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能夠正確地判斷和處理事物,堅守正義,不偏不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允正由兩個字組成,允意為允許、答應,正意為正直、公正。允正表示一個人能夠正確地判斷和處理事物,堅守正義,不偏不倚。這個成語強調了在處理問題時應該遵循道義原則,不受個人利益、偏見或外界干擾的影響,以公正的態度對待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允正常常用于表達對一個人正直、公正品質的贊美,也可以用來要求他人在處理問題時堅守正義、不偏不倚。這個成語在法律、政治、社會公正等領域中常被引用,用來強調公正、正義的重要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允正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四》中,原文是“士有允正之行,無逆于時”。這句話意思是說,士人應該有允正的行為,不與時俗相違背。后來,允正逐漸演變為一個獨立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允正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動詞允和形容詞正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允正的人,從不為個人利益而動搖。
2. 在法庭上,法官必須保持允正的態度,公正地審理案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允正記憶為“允許正直”。通過將兩個字的含義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形象易于記憶的概念。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允正相關的成語,如克己奉公、公正廉潔等,以擴大對正義、公正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告訴我們要允正待人,不欺負別人。
2. 初中生(13-15歲):作為一名班干部,我會允正地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
3. 高中生(16-18歲):在面對考試舞弊的誘惑時,我們應該堅守允正的原則,不作弊。
4. 大學生(19-22歲):作為現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具備允正的品質,為社會創造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