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牧
基本解釋
(1).傳說中 舜 時十二州的長官。《書·舜典》:“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時,柔遠能邇,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 蔡沉 集傳:“十二牧,十二州之牧也。” 明 唐順之 《廷試策》:“雖哲如 堯 舜 ,而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內則九官、十六相以為岳牧之倡,外則四岳、十二牧以任總領之責。” 清 侯方域 《朋黨論下》:“昔者圣明之世,元愷之賢,必與九官、十二牧相知者也。”
(2).泛指古代地方長官。 清 魏源 《<圣武記>敘》:“嘗觀 周 、 漢 、 唐 、 宋 、 金 、 元 、 明 之中葉矣……人見其材云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槁伏於灌莽也。”
成語(Idiom):十二牧(shí èr mù)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èr m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十二種不同的牧畜,比喻事物的種類繁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十二牧源自《詩經·小雅·十二月》中的一句詩:“十二牧,莫之穀。”意為“十二種牧畜,沒有不吃谷物的”。這里的“牧”指的是牧畜,包括牛、羊、馬、駱駝等十二種動物。成語“十二牧”借用了這個意象,用來形容事物的種類繁多,無所不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事物的種類繁多,范圍廣泛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人才的多樣性、產品的豐富性、觀點的多元性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詩經·小雅·十二月》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十二牧”一詞首次出現在這首詩中。這首詩描繪了冬季的景象,以及農民們的生活和勞作。其中的“十二牧”被用來形容農民們飼養的各種牲畜,表達了事物種類繁多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十二牧”由兩個部分組成,即“十二”和“牧”。其中,“十二”表示十二個,表示數量;“牧”表示牧畜,指事物的種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商場里的商品種類真是十二牧,應有盡有。
2. 這個公司的員工來自各個行業,真是十二牧的人才團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十二牧”與“十二種動物”進行聯想,幫助記憶。可以想象一個農場里飼養著各種各樣的動物,形成了一個十二牧的景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農業和牧畜的知識,深入了解“十二牧”的背景和意義。
2. 學習其他形容事物種類繁多的成語,如“百花齊放”、“千奇百怪”等。
3. 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詩歌或散文,增加對“十二牧”在不同語境中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花園里有十二牧的花,每一種都很漂亮。
2. 初中生:我們班級里有十二牧的同學,他們各有各的特長。
3. 高中生:這個城市的大學有十二牧的專業供選擇,我還在糾結要學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