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帑
成語(Idiom):部帑
發音(Pronunciation):bù t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國家的財政收入和支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部帑指的是國家的財政收入和支出。其中,部指的是國家的財政部門,帑指的是國家的財政收入和儲備。成語“部帑”用來形容國家的財政狀況或者指國家的財政收支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一個國家的財政狀況。例如,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國家的部帑不寬裕,意思是國家的財政收入不足以支撐國家的開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食貨志》中。當時,漢武帝問財政官員:“部帑如何?”意思是詢問財政狀況。后來,這個成語被廣泛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部帑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的部帑非常寬裕,能夠支持各種社會事業的發展。
2. 由于部帑緊張,政府不得不削減一些開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部帑”與“財政收入和支出”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財政相關的成語,如“財大氣粗”、“財迷心竅”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這個月爸爸的部帑不夠用了,他說我們得節約開支。
2. 初中生(14歲):政府的部帑需要合理規劃和利用,以支持國家的發展。
3. 高中生(17歲):經濟衰退時,國家的部帑緊張,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來穩定經濟。
4. 大學生(20歲):學校的部帑充裕,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