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
基本解釋
猶麻利。快速。秧歌劇《大家好》第一場:“敵人到寨上啦,場里地里沒啦拾奪凈的馬利拾奪吧。”
成語(Idiom):馬利(mǎ lì)
發音(Pronunciation):mǎ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有才能、有本領。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利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馬”指馬兒,比喻人有出色的能力和才能;“利”指有益、有用,表示人才能有所作為,對社會有所貢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才能出眾、有本領,可以用來贊揚他人的才能和能力,也可用來自嘲自己的能力不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馬利”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馬術比賽。在古代,馬術是一項重要的技能,參加馬術比賽的人必須具備出色的馬術技能和本領。因此,人們用“馬利”來形容那些馬術出色的人,后來逐漸引申為形容人才能出眾、有本領。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音樂方面真是馬利,每次演奏都能贏得觀眾的贊嘆。
2. 這個學生學習馬利,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3. 我的數學太差了,真是沒有一點馬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馬利”和“馬術”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想象一個馬術比賽中,馬兒表現出色、跑得快,代表人才能出眾、有本領。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馬術的歷史和發展,以及馬術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畫畫方面真是馬利,每次畫得都很漂亮。
2. 初中生:我的朋友在數學競賽中獲得了第一名,他真是馬利。
3. 高中生:她在科學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詣,被譽為科學界的馬利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