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鉢提
基本解釋
梵文音譯。猶三昧。鉢,亦作“ 缽 ”。 宋 蘇軾 《寶月大師塔銘》:“師於佛事雖若有為,譬之農夫畦而種之,待其自成,不數數然也。故余嘗以為修三摩鉢提者。” 清 龔自珍 《釋二門三點同異》:“《楞嚴》有三摩缽提,《圓覺》有三摩缽提,《涅槃》改為毘婆舍那。三摩缽提,翻觀也;毘婆舍那,翻觀幻也。”參見“ 三昧 ”。
成語(Idiom):三摩鉢提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mó bō t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在思考問題時,想得很深入,思慮周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摩鉢提是佛教語,原意是指修行者在冥想時,專注于一個對象,思維集中而深入。在成語中,三摩鉢提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思考問題時,思維縝密,思慮周詳,不輕易下結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摩鉢提常用于形容一個人思考問題時的態度和方法。可以用來形容學者、智者或者思維敏捷、思慮周全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摩鉢提的故事起源于佛教經典《大般涅槃經》。相傳,佛陀在臨終前,告訴弟子們要用三摩鉢提的精神去對待所有事物,即要思慮周詳,不輕易下結論。因此,這個詞語在中國文化中逐漸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思考問題的態度和方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摩鉢提是一個四字成語,由三個名詞和一個動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做決策時總是三摩鉢提,不會輕易沖動。
2. 這個問題很復雜,需要我們三摩鉢提才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摩鉢提與佛教修行的冥想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坐在靜謐的禪室中,專注于思考問題,思維深入而周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學習更多關于佛教冥想和思考方法的知識,了解如何通過冥想來提高思維的深度和專注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做作業的時候,會三摩鉢提,認真思考每一個問題。
2. 初中生:老師給我們出了一個難題,我需要三摩鉢提才能找到答案。
3. 高中生:面對人生的選擇,我會三摩鉢提,不會輕易做出決定。
4. 大學生:在研究領域里,需要三摩鉢提的思維方式,才能做出創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