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遇
基本解釋
[釋義]
(名)尊敬有禮的待遇。
[構成]
偏正式:禮〔遇
[例句]
受到禮遇。(作賓語)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courteous reception
詳細解釋
◎ 禮遇 lǐyù
[courteous reception; treat with courtesy] 以禮相待
受到禮遇
以禮相待。《后漢書·禮儀志上》:“明日皆詣闕謝恩,以見禮遇,大尊顯故也。”《三國志·吳志·薛瑩傳》:“禮遇兼加,惟渥惟豐。”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 綺 以才華,為國常侍,兼記室,殊蒙禮遇。”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 戚同文 ﹞好為詩,有《孟諸集》, 楊侍讀 徽之 守 南都 ,召至郡齋,禮遇益厚,唱和不絶。”
成語(Idiom):禮遇(lǐ yù)
發音(Pronunciation):lǐ y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禮貌地接待和對待別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禮遇是指以禮貌的態度接待和對待別人,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和重視。這個成語強調了人們在待人接物時應該尊重他人的權益和感受,以禮貌和友善的方式對待他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禮遇常用于形容人們在社交、工作或商務場合中對待客人、上級、長輩等的態度。它強調了人們應該以禮貌和尊重的方式對待他人,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禮儀之邦”理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中有一則故事。昭公召見了一個叫做子胥的智囊,子胥到達時,昭公主動下車迎接,并且禮貌地向他鞠躬問候。這種禮遇讓子胥感到非常受寵若驚,他說:“君臣之禮,臣子不敢當。”這個故事表達了禮遇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禮遇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禮”表示禮貌和尊重,“遇”表示遇見和對待。兩個字的組合形成了一個意義豐富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外地出差時,我們應該給予客戶禮遇和關懷。
2. 在家庭聚會上,我們要禮遇長輩,尊重他們的意見和決定。
3. 作為一個領導,你應該給下屬員工以禮遇和激勵。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禮遇”拆分為“禮”和“遇”兩個部分來記憶。其中,“禮”表示禮貌,可以與“禮儀”相聯想;“遇”表示遇見,可以與“待遇”相聯想。通過與相關詞語的聯想,可以更容易地記憶和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禮儀相關的成語,如“禮尚往來”、“禮讓三分”等,以豐富對禮儀和人際交往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學校里要禮遇老師和同學,不說臟話,不打架。
2. 初中生:作為學生會主席,我要給予每位同學禮遇和尊重,聽取他們的意見。
3. 高中生:在社交場合中,我會禮遇他人,尊重他們的意見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