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稽
基本解釋
指藉以稽考的四個方面。《鹖冠子·博選》:“道凡四稽: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命。” 陸佃 注:“道無所治,有之者,以稽於天,所以爾也……道無所住,有之者,以稽於地,所以爾也。” 王闿運 《題鹖冠子》:“其書言四稽五至,欲人主之知人, 退之 乃嘆其不得用,即用亦不得用其稽至也。”
成語(Idiom):四稽(sì jī)
發音(Pronunciation):sì j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四次審查,指事情做得非常仔細,一絲不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四稽是由“四”和“稽”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四”表示次數,“稽”表示審查。四稽的意思是對事情進行四次仔細的審查,以確保一切都做得非常細致、周到,不留任何疏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四稽常常用來形容做事認真、細致,不馬虎。可以用來贊美一個人工作態度認真負責,追求完美,不放過任何細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四稽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律歷志》中。相傳西漢末年,漢光武帝劉秀即位后,他非常注重政務的審查,為了確保政務的準確和無誤,他對政務進行了四次審查,細致入微,不放過任何疏漏。因此,后來人們將這種做事認真、細致的態度稱為“四稽”。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稽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總是四稽地完成每一個任務。
2. 她對待學習態度非常認真,每一道題目都做得四稽。
3. 這個團隊的工作作風非常嚴謹,每一項工作都進行了四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四稽”與“四次仔細審查”進行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同時,可以通過多次重復學習和運用,加深對這個成語的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歷史故事、政務管理的書籍等來深入了解四稽的意義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每次寫作業都要四稽地檢查,確保沒有錯別字。
2. 初中生:老師要求我們在寫作文之前要四稽思路,然后再動筆。
3. 高中生:考試前,我會四稽地復習每一個知識點,以確保不會遺漏任何一個考點。
4. 大學生:在準備畢業論文時,我對每一個細節都進行了四稽,以保證論文的質量。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會四稽地處理每一個工作任務,以確保工作的準確性和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