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杌
基本解釋
亦作“ 馬兀 ”。坐具。大方凳。 宋 吳自牧 《夢粱錄·諸庫迎煮》:“其官私妓女……各雇賃銀鞍鬧妝馬匹,借倩宅院及諸司人家虞候押番,及喚集閒僕浪子,引馬隨逐,各青絹白扇馬兀供直。”《清通典·禮·嘉五》:“皇帝大駕鹵簿:玉輦一、導蓋一、……水瓶二、馬杌一、交椅一。”亦稱“ 馬杌子 ”。 孫錦標 《通俗常言疏證·什物》:“《事物紺珠》有馬杌二字。俗以方而大者為馬杌子。”
成語(Idiom):馬杌
發音(Pronunciation):mǎ y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聲音高亢激昂,嘶啞刺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杌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用來形容人的聲音高亢激昂,嘶啞刺耳,通常表示情緒激動或者聲音刺耳難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人的聲音,可以用在各種情境中,比如形容一個人在爭吵、喊叫、哭泣或者疾呼的時候的聲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馬杌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古代有一個叫做杌子的樂器,類似于現代的箜篌。這個樂器的聲音激昂嘶啞,而且很難控制音調,所以人們用“馬杌”來形容人的聲音高亢激昂,嘶啞刺耳。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馬杌”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馬”和“杌”。其中,“馬”是動物名詞,表示馬;“杌”是樂器名詞,表示杌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聲音像馬杌一樣,讓人聽了心煩意亂。
2. 她在演講時聲音高亢激昂,簡直像是一只馬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馬杌”與高亢激昂、嘶啞刺耳的聲音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在爭吵或者喊叫時的聲音就像是一只馬杌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形容聲音的成語,比如“聲如洪鐘”、“聲嘶力竭”等,以豐富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聲音像馬杌一樣大,把我們嚇了一跳。
2. 初中生:老師在批評我們的時候聲音像馬杌一樣刺耳。
3. 高中生:比賽時他的吶喊聲像馬杌一樣響亮,激勵著我們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