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鉢
成語(Idiom):行鉢
發音(Pronunciation):xíng b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行走時隨身攜帶的鉢(一種用來盛放食物或水的容器),比喻身無長物,四處流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行鉢是由“行”和“鉢”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行指行走,鉢指一種用來盛放食物或水的容器。行鉢的基本含義是指無家可歸,四處流浪,身無長物的狀態。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生活困苦、貧困潦倒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行鉢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比較少,一般出現在文學作品、詩詞中。可以用來描寫一個人生活貧困,沒有固定的居所,四處奔波的情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行鉢的故事起源于佛教。佛教徒修行時,會拿著一個鉢,用來接受信徒施舍的食物。如果一個人沒有固定的住處,四處流浪,就會被稱為行鉢僧,也就是行走的乞丐僧。后來,這個詞引申為形容生活困苦、四處流浪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行鉢是一個形容詞+名詞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失業后,過上了行鉢的生活。
2. 這個藝術家年輕時也是行鉢的,后來才逐漸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行鉢聯想為一個人手持著一個鉢,在街頭行走的形象。通過形象聯想,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相關的成語,如“行色匆匆”、“行尸走肉”等,來擴大對成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爺爺年輕時是行鉢的,后來才有了自己的家。
2. 初中生:這個小說里的主人公過著行鉢的生活,生活非常艱苦。
3. 高中生:這位詩人的詩作中常常描寫行鉢的人,表達對社會底層人群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