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軼
成語(Idiom):放軼(fàng yì)
發音(Pronunciation):fàng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行放縱,不受拘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放軼是由“放”和“軼”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放指放任,不加約束;軼指跨越,超越。放軼的意思是指人的言行放縱,不受拘束,超越常規,不受局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放軼一詞常用于形容個人言行不受拘束,不按常規行事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某人放縱自己的欲望,不受他人規范的約束。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超越常規,勇于創新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放軼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八年》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做鮑叔牙的人,他是魯國的大夫,以其放縱的言行而聞名。他不拘禮法,言辭放肆,常常超越常規,因此被稱為“放軼鮑叔牙”。后來,放軼一詞就用來形容人的言行不受拘束,超越常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放軼是由動詞“放”和名詞“軼”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待工作總是放軼自由,不受任何約束。
2. 她的言行放軼,常常讓人感到意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放軼想象成一個人在放風箏,風箏隨風放縱,不受拘束。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放軼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放軼相關的成語,如放任自流、放浪形骸等。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文章和書籍來擴展對放軼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放軼地畫了一幅超出想象的畫。
2. 初中生:他放軼地穿著奇裝異服,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3. 高中生:她的作風放軼,常常讓人覺得她很有個性。
4. 大學生:在大學里,學生們享受著放軼的校園生活,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