徯落
成語(Idiom):徯落(lí luò)
發音(Pronunciation):lí l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徯落形容人無家可歸,四處流浪,沒有安身之所。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失去了家園、無依無靠的困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徯落多用于形容因戰亂、災害或其他不幸原因而失去家園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身處困境、無處可去的境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徯落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王莽傳》中。當時王莽篡權,導致社會動蕩,很多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這個成語由此而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徯落是一個形容詞,形容人失去家園、無家可歸的境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那些徯落的難民無處可去,只能在街頭過夜。
2. 戰爭使這個城市變得荒涼,很多人變得徯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荒涼的街頭徘徊,無家可歸的樣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了解歷史事件、社會現象等來深入理解徯落的含義。也可以學習其他與失去家園、流離失所相關的成語,如“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徯落的小動物找不到家,只能在森林里流浪。
2. 初中生:戰爭使很多人變得徯落,無法回到自己的家。
3. 高中生:這個小說描寫了一個徯落的青年在城市中的辛酸生活。
4. 大學生:社會不穩定導致很多人變得徯落,無法安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