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柘
基本解釋
棫的別名。《詩·大雅·緜》“柞棫拔矣” 三國 吳 陸璣 疏:“《三蒼》説:棫即柞也。其材理全白無赤心者為白桵;直理易破,可為櫝車;又可為矛戟鎩。今人謂之白梂,或曰白柘。”
成語(Idiom):白柘(bái zhì)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對事物的評價或判斷過于主觀,不客觀公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柘出自《荀子·勸學篇》,原文是“白柘之害,其狀如虎也。人之不如虎也,而猶懼之,況白柘之害乎?”其中,“白柘”指的是一種形似虎的動物,其危害性不如真正的虎,但人們仍然害怕。這個成語比喻人們對事物的評價或判斷過于主觀,不客觀公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白柘一詞常用于貶義,形容人們對事物的評價或判斷不準確、片面。可以用于批評他人的主觀看法,或者警示自己要客觀公正地對待事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柘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荀子的《勸學篇》。荀子認為,人們對事物的評價或判斷常常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就像對待白柘一樣,雖然白柘并不會像真正的虎那樣危險,但人們仍然害怕它。這個比喻告誡人們在評價事物時要客觀公正,不要被主觀因素左右。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白柘+害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觀點總是白柘一番,缺乏客觀性。
2. 這個評委評審結果有些白柘,沒有考慮到所有的因素。
3. 別人的意見你不要白柘,要聽取多方面的意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白柘的形象與虎進行聯想,虎是一種危險的動物,而白柘雖然形似虎,但并不危險。因此,白柘一詞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對事物的主觀判斷。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主觀判斷相關的成語,如“以貌取人”、“見風使舵”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評我的作文白柘了,她只看見了我的錯別字,卻沒注意到我用了很多好詞好句。
2. 初中生:有些同學對新的科目總是白柘一番,沒有真正去了解它的內涵和重要性。
3. 高中生:在選課時,我們要盡量避免白柘,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規劃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