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笛
基本解釋
(1).口哨。 魯迅 《集外集·記“楊樹達”君的襲來》:“﹝我﹞一面想,自己竟受了這樣淺薄卑劣的欺騙了,一面卻照了他的歌調吹著口笛,借此噓出我心中的厭惡來。” 茅盾 《大鼻子的故事》:“﹝他﹞吹著口笛走到對面的馬路上。” 蕭紅 《生死場》二:“她聽一聽口笛漸漸遠了!鞭子的響聲與她隔離著了!”參見參見“口哨”。
(2).即哨子。 蕭紅 《手》:“上早操的時候,那指揮官的口笛振鳴得也遠了,和窗外樹叢中的人家起著回應。”參見“ 哨子 ”。
成語(Idiom):口笛
發音(Pronunciation):kǒu d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用嘴吹奏的一種樂器,也指用口吹出的聲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口笛是一種簡單的樂器,由一個小的管狀物和一個吹口組成。通過調整吹口和手指的位置,可以吹出不同的音調。在成語中,口笛常常用來比喻某種聲音或響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口笛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某種聲音或響聲,尤其是那些清脆、悅耳的聲音。它可以用來形容鳥兒的歌聲、風吹樹葉的聲音、小孩吹口哨的聲音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口笛的故事起源較為模糊,但口笛這個成語的意義和用法與實際的口笛樂器有關。口笛樂器在古代就已經存在,是人們用來表達情感和娛樂的一種方式。因此,口笛這個成語也常用于描述某種美妙的聲音。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口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吹起口笛來,音調優美動聽。
2. 整個花園里傳來了一陣口笛聲,仿佛是天使在吟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口笛這個成語與實際的口笛樂器聯系起來,想象吹口笛時的嘴形和發出的聲音,以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音樂有興趣,可以嘗試學習口笛樂器,體驗吹奏口笛的樂趣。此外,還可以了解其他與聲音相關的成語,如“一字千金”、“耳鬢廝磨”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3-6歲):小明吹起了口笛,同學們都停下來聆聽。
2. 小學生(7-12歲):我喜歡吹口笛,因為它能發出美妙的聲音。
3. 初中生(13-15歲):在悠揚的口笛聲中,我感受到了寧靜與和諧。
4. 高中生(16-18歲):他的口笛技巧獨特,吹奏出一曲動人的旋律。
5. 大學生(19-22歲):在大街上,我聽到了一個流浪藝人吹奏口笛的聲音,那是如此的動聽和悲傷。
希望這個關于“口笛”的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