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觀
成語(Idiom):統觀(tǒng guān)
發音(Pronunciation):tóng gu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全面而綜合地觀察、考慮和處理問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統觀是指從整體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問題,不局限于片面的、局部的視角。它強調要全面、綜合地了解問題的各個方面,以便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和決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統觀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具有全面、深入的思考能力,能夠從多個角度來看待問題。也可以用于指導工作、研究等領域,要求全面、綜合地考慮問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統觀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原文是:“其人有統觀之志。”這里的“統觀”指的是一個人具備全面觀察、思考問題的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統觀”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能夠統觀全局,做出明智的決策。
2. 在解決問題時,我們應該始終保持統觀的思維方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統觀”這個詞與“全面觀察”、“綜合思考”等概念聯系起來,幫助記憶其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相關的成語,如“一覽無余”、“洞察一切”等,以擴展對全面觀察和思考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統觀整個問題,不能只看一部分。
2. 初中生:在寫作文時,要有統觀的思維,不能只關注一個方面。
3. 高中生:在學習科學知識時,要能夠統觀全局,理解科學的發展和應用。
4. 大學生:在研究領域中,要具備統觀的能力,才能做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