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耳喑
基本解釋
附耳小語。 元 喬吉 《金錢記》第三折:“ 王府尹 做打耳喑科。 賀知章 云:‘小官盡知此事。’” 元 無名氏 《劉弘嫁婢》第二折:“做見卜兒打耳喑科。正末云:‘ 王秀才 ,有甚么話,不好明白説?’”
成語(Idiom):打耳喑
發音(Pronunciation):dǎ ěr y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說話聲音很大,震得人耳朵發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打耳喑是指一個人說話聲音很大,以至于震得人耳朵發聾,形容人講話聲音極大,噪音刺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多用于貶義,形容人說話聲音大得令人無法忍受,或者用來形容某種噪音聲音極大、刺耳。可以用于形容教室里的學生聒噪、會議室里的人們爭論激烈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十一年》中記載了一個故事。當時,齊國的公子田常因為他的聲音太大,經常吵得人耳朵發聾。有一天,他到晉國拜訪,晉國的公子問他:“你是不是打耳喑?”公子田常自知被人嘲笑,于是反問:“你是不是打眼睛?”意思是說他的聲音大得可以震瞎人的眼睛。從此以后,人們用“打耳喑”來形容說話聲音很大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動詞“打”表示動作,“耳喑”為賓語,表示動作的對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開口就是打耳喑,簡直讓人無法忍受。
2. 在公共場合,大家應該注意自己的音量,不要打耳喑。
3. 這個電視節目的音量太大了,簡直是打耳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的聲音像雷聲一樣大,震得人的耳朵發聾,從而形成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聲音大的成語,如“震耳欲聾”、“聲嘶力竭”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聲音比雷還響,簡直是打耳喑。
2. 初中生:我實在受不了他的打耳喑,每次上課都聽不清老師在說什么。
3. 高中生:他在會議上大聲爭論,簡直是打耳喑,把整個會場都吵得一片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