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坫
基本解釋
(1).坫,土筑的平臺。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還在坫上,為 周 代諸侯宴會時的一種禮節。《論語·八佾》:“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 何晏 集解引 鄭玄 注:“反坫,反爵之坫,在兩楹之間。”
(2).外向室。《逸周書·作雒》:“乃位五宮……咸有四阿反坫。” 孔晁 注:“反坫,外向室也。”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反坫》:“按《説文》無‘店’字,坫即店也。今外向之室,若 宋 時行在所之 騏驥院 、 牛羊司 也。” 清 金鶚 《求古錄·禮說三》:“堂之四隅有坫,屋之四隅曲而翻起為阿。‘四阿反坫’者,謂阿反于坫上也。四阿翻起于坫上,故曰四阿反坫。反之為言翻也。” 清 孫詒讓 《周禮正義》卷八三:“坫當為圬之形譌。四阿為上棟之制;反圬即反宇,為下宇之制,亦即所謂屋翼。” 金鶚 、 孫詒讓 二說與 孔 注不同。
成語(Idiom):反坫
發音(Pronunciation):fǎn j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反對權勢者,違抗權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反坫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反指違抗、反抗,坫指權勢者、權威。它形象地描述了反對權勢者的行為和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反坫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人們對抗權威、違抗強權的行為。在社會、政治、教育等領域中,當有人不滿現狀、勇敢地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或者違抗權威時,可以使用這個成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反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五年》中。故事講述了魯國的宣公十五年,魯國大夫公叔坫違背了公眾的意愿,妄自尊大,使得魯國的政治局勢陷入了混亂。因此,人們用“反坫”來形容違抗權威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反坫是由“反”和“坫”兩個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勇敢地反坫了上級的不當命令。
2. 這位學生敢于反坫老師的錯誤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反坫記憶為“違抗權威”,通過反對權威來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成語的故事起源和背后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此外,還可以學習其他與權威、反抗相關的成語,如“抗命”,“不馴”,以豐富自己的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不喜歡老師的規定,所以我反坫了他。
2. 初中生(14歲):學校要求我們每天背誦英語單詞,但我覺得這樣太枯燥了,所以我反坫了這個要求。
3. 高中生(17歲):政府要求學生參加軍訓,但有些同學不愿意,他們反坫了政府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