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僧
基本解釋
佛教語。謂未證道的僧人,對證道的圣僧而言。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見有名僧高行,棄而不説,若覩凡僧流俗,便生非毀。”《舊唐書·姚崇傳》:“何必溺於小説,惑於凡僧,仍將喻品,用為實録,抄經寫像,破業傾家,乃至施身亦無所吝,可謂大惑也。” 宋 蘇轍 《廣福僧智昕西歸》詩:“悟老非凡僧,瓦礫化金銀。”
成語(Idiom):凡僧
發音(Pronunciation):fán s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般的和尚,也指平凡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凡僧是由“凡”和“僧”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凡指普通、平凡,僧指和尚、出家人。凡僧的基本含義是指一般的和尚,也可以用來形容平凡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凡僧常常用來形容普通人,表示他們沒有特殊的才能或者地位。可以用于貶低或者自嘲的語境中,也可以用來表達對平凡人的理解和尊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凡僧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富商請了一位高僧來家中主持法事,結果高僧卻很傲慢,不屑于和富商交談。而后來富商請來的是一個平凡的和尚,他雖然沒有高深的修行,但卻能夠和富商平等相處,引起了富商的贊賞。從此以后,人們用凡僧來形容平凡而又有智慧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只是一個凡僧,但卻有著深厚的佛學修行。
2. 這個小鎮上的凡僧們平時過著簡樸的生活,卻對人們的困難給予了很多幫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普通的和尚在寺廟里默默修行,他雖然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但卻能夠幫助別人,對人們充滿智慧和尊重。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佛教相關的知識,了解和尚的修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凡夫俗子”、“凡人”等,來擴展自己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看電視,但媽媽總說我是個凡僧,要多讀書才能變聰明。
2. 初中生:他雖然是班里的凡僧,但卻在數學競賽中取得了好成績。
3. 高中生:無論是科學家還是作家,他們都是從凡僧中走出來的,他們的成就是通過不斷努力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