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泄
成語(Idiom):脾泄
發音(Pronunciation):pí xi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情緒激動,發脾氣,發泄情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脾泄是由“脾”和“泄”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脾”指人體內的脾臟,古代認為脾臟是情緒的源泉;“泄”表示發泄、排解。脾泄的基本含義是指人情緒激動,發脾氣,發泄情緒。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脾泄多用來形容人因為情緒激動而發脾氣,失去理智的行為。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境,比如工作中的壓力過大、生活中的煩惱等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淮南子·人間訓》中有一則故事:春秋時期,齊國有個人叫馮唐,他因為受到了冤屈,憋在心里無法發泄,結果導致他脾氣變得暴躁,情緒失控。這個故事被后人引用,成為了“脾泄”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主語為“脾”,謂語為“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今天心情不好,容易脾泄。
2. 不要因為小事而脾泄,要保持冷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的脾臟被打破,情緒激動地發泄出來,形象生動,容易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情緒相關的成語,例如“怒發沖冠”、“氣沖牛斗”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妹妹因為沒有拿到滿分,生氣地脾泄了。
2. 初中生:老師對他批評了一番,他脾泄地對老師大喊大叫。
3. 高中生:考試成績出來后,有些同學脾泄地撕了考卷。
4. 大學生:面對復雜的社會問題,有些年輕人脾泄地高喊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