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厘
基本解釋
猶毫厘。形容極微小。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金虎知難動,毛釐亦恥言。” 宋 曾鞏 《哭尹師魯》詩:“文章氣節蓋當世,尚在功德如毛釐?!币槐咀鳌?豪氂 ”。
成語(Idiom):毛厘(máo lí)
發音(Pronunciation):máo l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毛厘是一個表示極其微小的單位,比喻事物之間的差距非常微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毛厘源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原文為“毛發之寸,細于蠶之吐絲”,意思是比蠶絲還要細小的單位。后來,毛厘被用來形容事物之間的微小差距,特別是在評價品質、能力等方面的微小差別。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毛厘常用于描述微小的差距,可以用于各種場合,比如評價人的能力、考試成績、商品的質量等。也可以用于強調事物之間的微妙差別,比如藝術品的細微變化、音樂的微妙差別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毛厘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國的權謀家韓非子。韓非子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提到了“毛發之寸,細于蠶之吐絲”的比喻,用以形容極其微小的單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毛厘是一個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的成績差距只有毛厘之分。
2. 這兩幅畫的差別只是毛厘之間,幾乎無法察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毛厘與蠶絲進行聯想,想象蠶絲更細小,從而幫助記憶毛厘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比如“絲毫不差”、“細微之處”等,以擴大對微小差距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兩個的身高只有毛厘之差。
2. 初中生:這兩本書的內容差距只有毛厘,幾乎看不出來。
3. 高中生:這個問題的解法只有毛厘之分,但是結果卻完全不同。
4. 大學生:這兩個理論的差異只是毛厘之間,但卻引發了重大的學術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