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
基本解釋
也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十年內戰”。1927年至193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其代理人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國內革命戰爭。1927年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后,中共于8月1日發動南昌起義,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此后,黨還在其他地區領導武裝起義,建立多支紅軍部隊和多個蘇區。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中央紅軍粉碎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三次“圍剿”,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同年發生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中共發出全國人民武裝抗日的號召。蔣介石對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并繼續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五次“圍剿”。由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中央紅軍未能粉碎第五次“圍剿”,于1934年10月被迫退出中央蘇區,進行長征。其他蘇區紅軍主力也先后進行長征。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在紅軍和全黨的領導地位。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先后到達陜北,勝利完成長征。1935年中共中央號召停止內戰,共同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西安事變”后,國共兩黨重新合作。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成語(Idiom):土地革命戰爭
發音(Pronunciation):tǔ dì gé mìng zhàn zh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土地革命戰爭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場為了推翻封建地主階級統治、實現土地革命的戰爭。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土地革命戰爭是中國共產黨為了推翻舊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而發動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通過農民群眾的革命斗爭,實現土地的平分和農民的解放。土地革命戰爭的勝利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礎,也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土地革命戰爭這個成語通常用于描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也可以用于討論農民群眾的革命斗爭和土地改革的歷史事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土地革命戰爭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中國。在當時,中國社會存在著嚴重的封建地主壓迫農民的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認識到農民問題的重要性,于是發動了一場農民革命斗爭,即土地革命戰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土地革命戰爭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別是“土地”、“革命”和“戰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爭為農民爭取了土地權益。
2. 土地革命戰爭是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成語的每個漢字與其含義進行聯想,然后將整個成語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的歷史背景和相關事件,深入了解土地改革的過程和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土地革命戰爭是中國共產黨為了農民爭取土地權益而進行的戰爭。
2. 初中生:土地革命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偉大斗爭,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3. 高中生:土地革命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場為了推翻封建地主統治、實現土地改革的戰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