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帙
成語(Idiom):部帙(bù zhì)
發音(Pronunciation):bù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大量的書籍或文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部帙是一個古代的單位詞,用來形容大量的書籍或文件。它源自于《詩經·衛風·碩人》中的一句詩:“彼碩人兮,無信諤兮。無信諤兮,自經綸兮。如彼蟲兮,如彼求兮。”其中的“自經綸”被解釋為“自己的經緯”,后來演變為“自己的書籍或文件”,最終成為“部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部帙一詞多用于形容大量的書籍或文件,特別是在文化、教育、圖書館等相關場景中。例如,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的藏書量很大,或者形容一個機構擁有豐富的資料和文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部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衛國。據《詩經·衛風·碩人》所述,碩人(古代的學者)自己編纂了大量的書籍或文件,以記錄自己的學術成果和經驗。這些書籍或文件被稱為“自經綸”,后來演變為“部帙”。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部帙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書房里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部帙。
2. 這個圖書館收藏了許多珍貴的部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憶部帙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擁有一間裝滿書籍和文件的書房,這些書籍和文件堆積如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部帙。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書籍、文化、教育等相關的成語,如“博覽群書”、“文人墨客”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爸爸的書房里有很多部帙,我經常在那里找到好看的故事書。
初中生:我們學校的圖書館里有許多部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
高中生:這位老師的知識非常豐富,她的腦子里就像藏了一間部帙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