綈袍
成語(Idiom):綈袍(tí páo)
發音(Pronunciation):tí p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貧窮,衣著破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綈袍是由綈(tí)和袍(páo)兩個詞組成的,綈指的是一種粗糙的絲織品,袍指的是一種長袍。綈袍成語形容一個人的衣著破舊,貧窮困苦的樣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生活貧困,衣著破舊,沒有經濟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綈袍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孔子世家》中。當時,孔子的學生子貢問他對于貧窮的看法,孔子回答說:“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意思是一個人即使貧窮,也應該先關注自己的修養,如果能達到一定的境界,還可以幫助其他人。孔子用“綈袍”來形容自己的衣著,表達了他不在乎物質財富的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穿著一身綈袍,看起來非常貧困。
2. 雖然他家境貧寒,但他并不介意穿著綈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將綈袍與貧窮、破舊的形象聯系在一起。可以想象一個人穿著破舊的綈袍,生活困苦的樣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服飾的知識,以及中國古代社會的階層分化和貧富差距。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家很窮,經常穿著綈袍上學。
2. 初中生:盡管生活困苦,但他并不在乎穿著綈袍。
3. 高中生:這個角色在劇中扮演一個窮困潦倒的人,衣著就像綈袍一樣破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