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拿
基本解釋
糾纏盤曲。
成語(Idiom):糾拿(jiū ná)
發音(Pronunciation):jiū n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糾正錯誤,拿捏事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糾拿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糾指糾正、糾纏,拿指拿捏、掌握。糾拿的含義是指糾正錯誤,拿捏事實。它強調在處理問題和判斷事物時要準確、公正、客觀,不能有偏差或錯誤。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糾拿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在處理事務、解決問題時要求準確、公正的情境。比如在法律、審判、調查等領域,要求人們對事實進行準確的糾正和拿捏。同時,糾拿也可以用于提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待事實要客觀公正,不要偏聽偏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糾拿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僖公二十六年》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齊國的宰相管仲被人告發謀反,但實際上是他的政敵在陷害他。管仲得知后,決定以正義和事實來澄清自己的清白。他要求將告發他的人和他一起被綁在一起,然后下雨的時候,用一根繩子綁住他們的頭發,如果繩子濕了,就說明他們在說謊,如果繩子沒濕,就說明他們是冤枉的。最終,繩子沒有濕,證明了管仲的清白。從此以后,糾拿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糾正錯誤、拿捏事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糾拿是一個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處理這個案件時,我們要糾拿事實,不能輕信謠言。
2. 作為一名記者,我們要嚴謹對待新聞報道,要糾拿事實,不能隨意編造。
3. 作為一名法官,我們要公正審判,要糾拿法律條文,不能濫用職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糾拿的發音和含義進行聯想記憶。比如,將“糾”讀作“九”,想象九根繩子糾纏在一起;將“拿”讀作“那”,想象拿捏住事實的樣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正確、公正、事實相關的成語,如“公正無私”、“實事求是”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教我們要糾拿作業,不能出錯。
2. 初中生:我們要糾拿歷史事件,不能隨便改變事實。
3. 高中生:在寫論文時,要糾拿數據和引用的來源,不能抄襲。
4. 大學生:在研究領域中,要糾拿實驗結果,不能夸大或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