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臲
基本解釋
見“ 兀臬 ”。
成語(Idiom):兀臲
發音(Pronunciation):wù t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背部或脊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兀臲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兀”和“臲”。其中,“兀”表示高聳、挺拔的樣子,“臲”表示背部或脊梁。兀臲的基本含義是指人的背部或脊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身姿挺拔、氣質高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兀臲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人的身姿或氣質。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站得筆直、背挺得很直,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氣質高雅、舉止端莊。在寫作、演講或評價他人時,可以使用兀臲來贊美一個人的身姿或氣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兀臲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莊子·人間世》。故事中,莊子和他的學生在一起觀察一棵大樹,莊子問學生:“你能看到這棵樹的根嗎?”學生回答:“不能。”莊子接著問:“你能看到這棵樹的干嗎?”學生回答:“能。”莊子指著學生的背部說:“這就是樹的干,也就是兀臲。”這個故事表達了莊子對于人的身體和大自然的關系的思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兀臲是一個雙音節的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兀”是形容詞,表示高聳、挺拔的樣子;第二個字“臲”是名詞,表示背部或脊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站在講臺上,兀臲挺拔,給人一種莊重嚴肅的感覺。
2. 她的兀臲身姿令人贊嘆,仿佛一棵挺拔的松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兀臲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得非常挺拔,背部筆直,就像一棵高聳的樹干一樣。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兀臲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充滿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關于身體部位的成語,如“目瞪口呆”、“手舞足蹈”等。了解更多成語可以幫助你提高漢語水平,豐富你的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兀臲身姿就像一棵挺拔的小樹,非常漂亮。
2. 初中生:她站在講臺上,兀臲挺拔,給人一種自信和莊重的感覺。
3. 高中生:他的兀臲身姿和端莊的氣質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大學生:她的兀臲身姿展現了她的優雅和自信,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