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澀
成語(Idiom):顫澀(chàn sè)
發音(Pronunciation):chàn s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心情激動不安,說話或寫作時語氣低沉、不流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顫澀一詞形容的是人在情感上或語言表達上的不穩定和困擾。當人處于激動、緊張或不安的狀態時,常常會出現顫抖和不流利的現象。這種顫抖和不流利的表達也反映出內心的不穩定和困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顫澀一詞常用于描述人在重要場合或緊張情境下的表達困難。比如在演講、面試、公開演出等場合,人們可能會感到緊張和激動,導致語言表達不流暢,這時就可以使用顫澀來形容這種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顫澀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并不明確,但它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使用頻率較高,可以推測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顫澀是一個形容詞+形容詞的結構,用來形容人的情感和語言表達的困擾。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演講時聲音顫澀,顯得非常緊張。
2. 她寫的信里充滿了顫澀的情感,仿佛內心充滿了困擾。
3. 面對重要的考試,他的聲音變得顫澀,無法流暢地回答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顫澀與激動、緊張的情感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自己在重要場合下緊張地講話或寫作時,聲音顫抖、語言不流利的情景,將這種情景與顫澀這個詞語聯系起來,有助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古代文學作品或觀看相關電影、電視劇來進一步了解顫澀這個詞語的使用情境和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在班級演講比賽中顫澀地念了一篇作文。
2. 初中生(13-15歲):她心情顫澀地寫下了一封感謝信。
3. 高中生(16-18歲):面對大學面試,他感到顫澀不安,但還是努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在公開演講中,他的聲音顫澀,但依然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