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
基本解釋
(1).佛教語。八正道之一。意為具有“四諦”理的見解,亦即關(guān)于人生真理的徹底領(lǐng)悟。 唐 澄觀 《華嚴經(jīng)綱要》:“正見牢固,離諸妄見。” 隋 江總 《攝山棲霞寺碑》:“深嘵正見,玅識來果。” 宋 洪邁 《容齋五筆·八種經(jīng)典》:“用正見,觀真理,莫出于《觀音普賢菩薩法行經(jīng)》。”
(2).正確的見解。 郭沫若 《沸羹集·<歷史·史劇·現(xiàn)實>》:“應該寫成好還是壞,你再要拿出正見來,然后才能下出一個‘不妥’。”
成語(Idiom):正見
發(fā)音(Pronunciation):zhèng j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正確的見解和觀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正見指的是正確的觀點和見解,準確地認識和判斷事物的本質(zhì)。它強調(diào)的是遵循真理、道德和公正的原則,以及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態(tài)度。正見是指導人們行為的準則,也是人們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正見常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具有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能夠正確地看待和理解事物。它可以用來表達對一個人的贊賞和肯定,也可以用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和決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正見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論語·子路》中。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之一,他問孔子:“若有一個人被人稱為‘正人君子’,他所做的事情卻并不是正確的,那么他還能被稱為‘正人君子’嗎?”孔子回答說:“正人君子是指具有正見的人,只有具備正確的見解和觀點,才能被稱為‘正人君子’。”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正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其中“正”表示正確、公正的意思,“見”表示見解、觀點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正見和堅持讓他成為了一個備受尊敬的領(lǐng)導人。
2. 只有具備正見,才能正確地解決問題。
3. 在面對困難時,我們應該保持正見,不被外界干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正見”這個成語與正確的眼睛(正)和觀察(見)聯(lián)系起來,幫助記憶其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guān)的哲學、倫理學和道德方面的書籍來進一步了解正見的概念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有正見,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2. 初中生:只有具備正見,才能正確地判斷是非。
3. 高中生:在面對選擇時,我們應該保持正見,不受他人影響。
4. 大學生:正見是指導我們行為的準則,我們應該秉持正見去面對挑戰(zhàn)。
5. 成年人:只有具備正見,才能在復雜的社會中保持自己的價值觀。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