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軷
基本解釋
古代出行前祭路神的儀式。《周禮·夏官·大馭》:“掌馭玉路,以祀及犯軷,王自左馭,馭下祝,登,受轡,犯軷,遂驅之。” 鄭玄 注:“行山曰軷,犯之者封土為山象,以菩芻棘柏為神主,既祭之以車轢之而去,喻無險難也。”《詩·大雅·烝民》“ 仲山甫 出祖” 漢 鄭玄 箋:“祖者,將行犯軷之祭也。” 陸德明 釋文:“犯軷,道祭也。”
成語(Idiom):犯軷
發音(Pronunciation):fàn t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犯錯或犯罪后,不敢面對錯誤或逃避責任,而是繼續犯錯或犯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犯軷是一個形容人犯錯后不敢面對錯誤或逃避責任的成語。它源自于古代中國的一個故事。相傳,古代有一個叫犯軷的人,他曾經犯了一個錯誤,但是他不敢承認錯誤,反而繼續犯下了更多的錯誤。這個故事讓人們認識到,面對錯誤和責任是正確的選擇,而逃避責任只會導致更多的錯誤。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犯軷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那些不敢面對錯誤或逃避責任的人。它可以用于各種場景,比如形容一個犯罪分子犯罪后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或者形容一個員工在工作中犯錯后不敢承擔責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犯軷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國。具體的故事內容已經失傳,但是這個成語通過口口相傳流傳了下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犯軷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是“犯”(fàn),表示犯錯或犯罪;第二個字是“軷”(tū),表示不敢面對錯誤或逃避責任。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犯了一個錯誤,但是他犯軷,不敢承認。
2. 這個罪犯犯了很多錯,但是他一直犯軷,不敢面對自己的罪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犯軷這個成語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1. 將“犯”這個字與犯罪聯系起來,想象一個犯罪分子犯了很多錯。
2. 將“軷”這個字與逃避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逃避責任,繼續犯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與犯軷相關的成語,比如“犯上作亂”(fàn shàng zuò luàn)和“犯難”(fàn nán)。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犯了一個錯誤,但是他犯軷,不敢承認。
2. 初中生:這個學生在考試中作弊,但是他犯軷,不敢面對自己的錯誤。
3. 高中生:這個學生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但是他犯軷,不敢承擔責任。
4. 大學生:這個學生在實習中犯了一個錯誤,但是他犯軷,不敢面對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