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
基本解釋
◎ 馬籠頭,馬勒 mǎlóngtóu,mǎlè
[bridle] 轡,用以御馬和約束馬的馬首挽具,包括絡頭、嚼子(口銜)、韁繩,還有其他附屬物
英文翻譯
1.bridle
詳細解釋
帶嚼口的馬籠頭。《太平御覽》卷三五八引 北魏 劉芳 《毛詩箋音義證》:“轡是御者所執者也,不得以轡為勒;且舊語云馬勒,不云轡,以勒為轡者,蓋是北人避 石勒 名也。”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下:“ 魏武帝 以瑪瑙為馬勒,硨磲為酒椀。” 沉凱 《古瑪河春曉》第三章:“﹝ 楊忠民 ﹞給自己的棗騮馬解下馬勒,戴上料兜子。”亦稱“ 馬勒口 ”。 瞿秋白 《<亂彈>代序》:“所以亂彈已經不亂,白話也應當不白, 歐 化應當等于貴族化。一切都要套上馬勒口,不準亂來。”
成語(Idiom):馬勒
發音(Pronunciation):mǎ l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一個人非常懶散,不愿意做事情或者做事情不負責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勒的字面意思是馬兒不勒韁繩,比喻人沒有約束,放縱自己,不思進取,不肯努力工作。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不負責任,缺乏積極性,對待工作或生活的態度不端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工作中不盡職,不努力,不負責任。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懶散,在生活中沒有奮斗的精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馬勒這個成語出自《莊子·外物篇》:“馬勒之疾,猿臂之技。”這句話比喻人們不思進取,不肯努力,沒有成就的動力,就像馬兒不勒韁繩一樣自由自在,沒有約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馬勒”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馬”和“勒”。其中,“馬”是指馬兒,“勒”是指勒韁繩。這個成語通過比喻馬兒不勒韁繩來形容一個人不受約束,不思進取,不肯努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整天無所事事,真是個馬勒之人。
2. 這個員工總是拖拖拉拉,做事情太馬勒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馬兒沒有勒韁繩,自由自在地四處亂跑,不受約束。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馬勒”相關的成語,如“馬不停蹄”、“馬到成功”等,來擴展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懶得做作業,真是個馬勒之人。
2. 初中生:他總是不認真學習,老師說他是個馬勒。
3. 高中生:他對待學習沒有動力,真是個馬勒之人。
4. 大學生:他整天無所事事,不思進取,真是個馬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