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鈎
基本解釋
亦作“ 上鉤 ”。魚吞餌著鉤。喻受騙上當。 后蜀 何光遠 《鑒誡錄·魚還肉》:“非吾所欲,負命者上鉤。” 元 耶律楚材 《和薛正之韻》:“每憐丹鳳能擇食,常笑黃龍誤上鉤。”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罵筵》:“這有何妨, 太公 釣魚,愿者上鉤。”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三章:“她摸摸 道靜 冰冷雪白的面頰,說:‘準是看你不上鉤,他著了急啦?’”
成語(Idiom):上鈎
發音(Pronunciation):shàng gō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上鈎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表示被人騙或上當受騙的意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上鈎一詞源于釣魚的技巧。當釣魚者將魚餌放在魚鉤上,魚兒被魚餌吸引后咬住魚餌,鉤子就鉤住了魚。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人們被別人利用、欺騙或誘騙,陷入困境或受到損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上鈎這個成語來描述被人騙或上當受騙的情況。例如,當某人購買了一件質量差的商品后感到后悔時,我們可以說他上鈎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上鈎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韓非子·喻老》一書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在市場上購買了一只鳥,但后來發現鳥是死的。他感到非常氣憤,于是找到賣鳥的人,想要追究責任。賣鳥的人卻說:“鳥是你買的,我只賣鳥,怎么能說是我的錯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在交易中要謹慎,避免上鈎。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上鈎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上表示“被”,鈎表示“魚鉤”。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上鈎了,買了一輛假冒的名牌手表。
2. 小明上鈎了,被同學騙去了零花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釣魚相關的形象來記憶上鈎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在釣魚時,魚兒被魚餌吸引,咬住魚餌后被釣到。這個形象可以幫助我們記住上鈎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進一步學習成語或提高漢語水平,可以閱讀相關的成語故事書籍或參加漢語學習班。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上鈎了,被同學騙了一顆糖果。
2. 初中生:他上鈎了,買了一本假的考試輔導書。
3. 高中生:她上鈎了,相信了一個陌生人的謊言。
4. 大學生:我上鈎了,被網上的兼職騙局騙走了一筆錢。
5. 成年人:他上鈎了,被一個投資騙局騙了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