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自食其言
發音(Pronunciation):zì shí qí y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說話者自己的話被自己所證明是錯誤的或不可行的情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自食其言是一個形容詞,用于形容一個人或團體在言辭上矛盾自相矛盾,自己的話語被自己所證明是錯誤的或不可行的情況。這個成語常常用來批評那些說話不負責任或言而無信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自食其言這個成語可以用在各種場景中,例如:
1. 在政治上,用來批評那些在競選時做出一些承諾,但在當選后卻不履行承諾的政治家。
2. 在商業上,用來指責那些打嘴炮、說大話但不兌現承諾的商人。
3.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形容那些說話不負責任、話不經過大腦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自食其言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故事發生在公元前543年的春秋時期。當時,晉國的國君襄公想要攻打齊國,他與他的大臣商議之后決定先派遣使者去齊國通知他們要攻打。然而,使者到達齊國后,卻告訴齊國國君說晉國并沒有攻打的意圖,只是想試探一下齊國的反應。齊國國君對此表示疑惑并詢問使者,使者卻改口說晉國確實有攻打的意圖。這個故事中的使者就是一個典型的自食其言的例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自食其言的結構是“自食(吃自己的)+ 其(自己的)+ 言(話)”。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之前承諾會幫助我,但現在他卻反對我,真是自食其言。
2. 這家公司之前宣稱他們的產品是最好的,結果卻被證明是次品,他們真是自食其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自食其言這個成語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 可以將“自食”理解為“吃自己的”,將“其言”理解為“自己的話”,形象地表示一個人說的話被自己所證明是錯誤的或不可行的情況。
2. 可以將自食其言與其它類似含義的成語進行對比記憶,例如“言而無信”、“口是心非”等。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更多有趣的成語,了解它們的起源和用法。一些常見的成語包括“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狐假虎威”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答應過我會幫我撿書包,但是他沒做到,他自食其言。
2. 初中生:老師說我們要積極參加活動,結果她自己卻沒有參加,真是自食其言。
3. 高中生:政客在選舉時承諾要改善社會問題,但當選后卻沒有兌現,他們真是自食其言。
4. 大學生:這個公司之前宣稱他們的產品是最好的,結果卻被證明是次品,他們真是自食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