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駟
基本解釋
(1).上等馬;良馬。《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 唐 李絳 《和裴相國答張秘書贈馬》詩:“高才名價欲凌云,上駟光華遠贈君。”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上從容撫慰,并賜上駟與之乘。” 唐 韓愈 《入關詠馬》詩:“歲老豈能充上駟,力微當自慎前程。”
(2).喻杰出者。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 許文忠 《圭塘樂府》, 元 詞中上駟也。”
成語(Idiom):上駟
發音(Pronunciation):shàng s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高高在上,傲慢自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上駟原指上坐駟馬,駟馬是古代帝王貴族乘坐的車馬,象征高貴和尊貴。這個成語引申為指人高高在上,傲慢自大,不顧他人感受,表現出一種高高在上、瞧不起別人的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多用于形容那些傲慢自大,目空一切的人。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尊重他人,自以為是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戰國時期的齊國。當時,齊國有一位名叫陳勝的窮人,他曾經被齊國的貴族嘲笑說:“你連駟馬都上不了,還想要改變社會?”陳勝聽后非常憤怒,決心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最終他帶領起義軍推翻了齊國的統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因為自己的身份低微就自卑,只要有決心和努力,就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上駟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上”表示高高在上,傲慢自大,“駟”表示駟馬,象征高貴和尊貴。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上駟,從不把別人放在眼里。
2. 這個人太上駟了,連自己的親人都不放在眼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駟馬的形象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高高在上地坐在駟馬上,表現出傲慢自大的態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傲慢自大相關的成語,例如“目空一切”、“高高在上”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上駟地走進教室,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初中生:那個同學總是上駟地對待別人,沒有朋友。
高中生:老師上課時總是上駟地教訓我們,讓我們感到很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