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牘
基本解釋
(1).公文。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續(xù)集·誤助》:“今人有復(fù)名而單書一字者, 劉韶美 名 儀鳳 ,守 蜀 郡,嘗有公牘至省部,單書一 儀 字。”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公牘序》:“公牘之體:曰奏疏,下告上之辭也;曰咨文,平等相告也;其雖平等而稍示不敢與抗者,則曰咨呈;曰札文,曰批答,上行下之辭也。” 鄭觀應(yīng) 《盛世危言·郵政上》:“凡朝廷之詔旨,臣工之章疏,本管之上下文移,隔省之關(guān)提、照會,統(tǒng)謂之公牘。” 章炳麟 《文學(xué)論略》:“以比類知源為要者,典章是也;以便俗致用為要者,公牘是也。” 魯迅 《華蓋集·答KS君》:“倘要開頭,他們還得有一個更通古學(xué),更長古文的人,才能勝對壘之任,單是現(xiàn)在似的每周印一回公牘和游談的堆積,紙張雖白,圈點雖多,是毫無用處的。”
(2).指官方的記載、文告等。 姚華 《論文后編·源流》:“無韻之作隨其所志,各自成名,大抵公牘私著,兩別而已。公牘變於《尚書》,私著暢於諸子。”
近義詞
成語(Idiom):公牘
發(fā)音(Pronunciation):gōng d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牘指的是官方的文書或公文。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牘由兩個字組成,公和牘。公意為公正、公開,牘意為文書、書信。公牘原指官方的文書或公文,后來泛指正式的書信或公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牘常用于形容正式的書信或公文,也可用于形容公開、公正的事務(w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牘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尚書》中的用法。據(jù)說,古代的文書多由牛皮、羊皮等動物皮革制作而成,稱為“牘”。而官方的文書或公文往往是公開的,公正的,因此稱為“公牘”。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牘是一個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jié)構(gòu)。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收到了一封重要的公牘,需要立即處理。
2. 這份公牘是由市政府發(fā)出的,內(nèi)容涉及到城市規(guī)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lián)想公牘的發(fā)音“公打”,將公牘與公正、公開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也可以通過制作一張公文的圖片,標(biāo)注上“公牘”,并反復(fù)觀看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公文、官方文件相關(guān)的成語,如公文兒、公函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老師讓我們寫一封公牘給校長,感謝他為我們辦了一次郊游。
2. 初中生:政府發(fā)出了一份公牘,通知居民注意節(jié)約用水。
3. 高中生:我父親是一名法官,他經(jīng)常收到各種公牘,需要認真閱讀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