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連帙累牘
發音(Pronunciation):lián zhì lěi d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書寫或記錄非常繁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連帙累牘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連帙”指連續的書籍或文獻,而“累牘”則指累積的文書或筆跡。連帙累牘形容文章或記錄非常繁多,數量龐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文書、筆記等內容非常繁雜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著作或筆記數量很多,也可以用來形容工作任務或學習任務很繁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當時,孟子向荀卿請教學問,荀卿回答說:“凡治國之道,必先立言。立言之本,必先有帙。帙者,記也。記者,累之以牘,故曰連帙累牘。”意思是說治理國家的道理,必須先有文字的記錄,而文字的記錄就是書籍和文獻,所以形容書寫或記錄非常繁多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連帙累牘是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著作連帙累牘,是學界的重要貢獻。
2. 這個項目的文件太多了,簡直是連帙累牘。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連帙累牘聯想成一堆堆書籍和文件,象征著很多的文字記錄。可以通過想象自己面對一堆堆的書籍和文件,來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書籍、文獻相關的成語,如“濫竽充數”、“才疏學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家書桌上的書籍連帙累牘,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看。
2. 初中生: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了,連帙累牘,我都寫不完。
3. 高中生:準備高考的時候,我整理了一套連帙累牘的復習資料。
4. 大學生:我的研究論文寫了很多版本,連帙累牘,終于完成了一篇滿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