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言
成語(Idiom):怯言 (qiè yán)
發音(Pronunciation):qiè y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膽怯、畏懼的言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怯言是指因為膽怯或害怕而說出來的言語。這個成語強調了人們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由于膽怯而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意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怯言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重要場合或關鍵時刻因為害怕而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人在面對權威人士、長輩或上級時不敢直接表達意見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怯言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故事講述了魯國大夫子貢在受到國君的恩寵后,因為過于害怕失去這個寵愛而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只敢說出一些迎合君王的言辭,被稱為“怯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怯言由兩個漢字組成,怯意為膽怯,言意為言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議上總是怯言,不敢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
2. 學生害怕老師的批評,所以常常怯言回答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怯言”與“膽怯的言語”聯系起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因為害怕而只敢說出一些膽怯的言辭。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怯言相關的成語,例如“畏敵如虎”、“畏首畏尾”等。同時,也可以學習與怯言相反的成語,例如“果斷”、“豪言壯語”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在班級演講比賽時感到很怯言,不敢站在講臺上說話。
初中生:他在面試時因為緊張而怯言,沒有展示出自己的真實能力。
高中生:在班會上,同學們不敢怯言,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