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師
基本解釋
(1).指德行學問等各方面可以為人表率的人。《荀子·儒效》:“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 唐 楊炯 《益州溫江縣令任君神道碑》:“策名天爵,獨步人師。” 清 顧炎武 《贈孫徵君奇逢》詩:“海內人師少,中原世運屯。” 郭沫若 《青年喲,人類的春天》:“經師是供給材料的技術家,人師是指導精神的領港者。”
(2).別人的老師。《禮記·學記》:“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孟子·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成語(Idiom):人師(rén shī)
發音(Pronunciation):rén sh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人師指的是有才能、有學問的人,也可以指代教師、導師。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人師一詞源自《荀子·儒效》:“人之師者,人也。”意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他人的老師和導師,每個人都有值得他人學習的地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人師一詞多用于形容有才能、有學問、有經驗的人,特別指教育界或學術界的專家、教師、導師等。可以用來稱贊他人的學問、才能或經驗豐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人師一詞最早出自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荀子》中的一篇篇章,強調了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他人的老師和導師。這個觀點在中國古代教育中非常重要,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尊師重教的價值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人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學識淵博,真是一位真正的人師。
2. 這位老教授是我們學校的人師,他的教學經驗豐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人師”這個成語與“有才能、有學問的人”聯系起來,通過反復閱讀、背誦和使用這個成語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了解《荀子》這本古代經典著作,以及中國古代教育和儒家思想的相關知識,來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數學老師是一個很好的人師,她總是耐心地教我解題。
2. 初中生:我想成為一個人師,將來能夠幫助更多的人。
3. 高中生:老師是最好的人師,他們不僅教我們知識,還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4. 大學生:我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名人師,為學生們傳授知識和經驗。
5. 成人學習者: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他人的人師,無論年齡或經歷如何,都能為他人帶來啟發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