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張
基本解釋
謂正當擴展、強大之際。 宋 岳珂 《金陀粹編·紹興五年》:“萬騎鼓行,震天聲於不測;千里轉戰,奪勇氣於方張。” 明 沉鯨 《雙珠記·剿虜同功》:“以彼久疲之兵,臨我方張之鋭,不勞血刃,敵可擒矣。” 清 陳天華 《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顧其間反對共和之説者,要以就程度立言者為最堅,貌為持重,善於附會,而怠乎方張鋭進之人心,其最不可不辨也。”
成語(Idiom):方張
發音(Pronunciation):fāng zh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行事有條理、有安排、有計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方張是指人們在行事時有條不紊、有計劃、有安排。它強調了行事的有序性和有計劃性,表示做事情有條理,不慌不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方張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們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的有條理和有計劃的態度。可以用來表揚一個人的工作方法,也可以用來要求自己或他人要做事有計劃有條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方張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據說,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官員叫方張,他為人處事都十分有條理,有計劃。他的行事作風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人們就用他的名字來形容做事有條理、有計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方張是由“方”和“張”兩個字組成的。其中,“方”表示方正、有序,而“張”表示展開、安排。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做事方張,從不馬虎。
2. 這個項目需要方張的計劃和安排。
3. 他的工作方法很方張,效率很高。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方張的“方”字理解為方正有序的意思,而“張”字理解為展開安排的意思。通過聯想記憶,將方張與有條理、有計劃的行事方式聯系起來,有助于記憶和理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方張這個成語,還有其他類似的成語可以進行延伸學習,如方方正正、有條有理等。可以通過學習這些成語來提高自己的行事態度和方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學習方張,每天按時完成作業。
2. 初中生:為了高考,我要方張學習,合理安排時間。
3. 高中生:我要方張備考,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
4. 大學生:在面對課業和社團活動時,方張是必要的。
5. 職場人士:工作中要方張,合理安排工作流程。